“交通一擁堵就出現路怒族,電動車一動就出現里程焦慮,手機一會兒不看就出現信息焦慮,開車一小時不上線就感覺被世界拋棄……”近日,在蓋世汽車舉辦的汽車與環境論壇上,資深車聯網從業者、騰訊車聯網顧問周平分享了“人在囧途——出行者的高頻焦慮和車聯網的同頻機遇”。
前面提到的幾種焦慮中,正包含了當前道路出行中最高頻的焦慮。根據騰訊對用戶群體的研究,無論是已將上網當作生活習慣的80后、90后,還是成長于互聯網時代并開始成為用車群體的95后、00后,人們對于滿足出行中保持網絡社交暢通,實時掌控信息的需求愈發強烈。周平在發言中指出,當前騰訊正通過推動與車企的“雙打”合作,解決車聯網在過去十年發展中始終難以突破的高頻交互安全問題。
騰訊車聯網 周平
需求側現狀:一觸即發的高頻焦慮
隨著車聯網服務出現,用戶從只是將汽車看作能夠從A點移動到B點的交通工具,變得不再是冷冰冰的工具,而是成了“助手”和“伙伴”,用戶對于汽車的情感需求越來越強烈。特別是對數字化時代的年輕人來說,在PC端和手機端已形成全時粘性的數字化體驗,他們需要實時掌控他的社交圈子和生活世界,這使得用戶在駕車狀態下的社交能力下降,進而形成強烈的焦慮感。
“手機屏幕亮起是否有緊急信息進來?就怕有人找我,如果不馬上看看會不會錯過什么事?如果不馬上回復會不會闖大禍?”反復焦慮感迫使用戶在駕車過程中手像裝了彈簧一樣頻繁抓起手機。
比較這四年來的用戶調研可以發現,用戶的信息焦慮越來越強,用戶對全時實時掌控他的圈子和世界的要求越來越強烈,從而對駕車安全的挑戰也越來越大,用戶安全需求和社交需求也因此越來越得不到很好的滿足,需求側正在發生的這些新趨勢急需供給側來跨界合作,通過汽車+互聯網“雙打”來解決。
供給端現狀:令人唏噓的致命一問
在當天的分享中,周平回顧了此前自己在車聯網千人大會向現場專業嘉賓提問的經歷,每次當他問出“有多少人平時開車會用前裝車聯網”這個問題時,舉手者寥寥無幾。同為需求方的車聯網專業人士們尚且不樂于使用自己的產品,又何以要求普通用戶去廣泛使用呢。這個問題被周平稱為“車聯網的致命一問”,“連車聯網人也不用車聯網產品”的現狀足以體現眼下車聯網的發展窘境。
從“產品-流量-變現”的角度出發,一款成功的產品,需要高活躍度的用戶黏性,對互聯網人來說,這種黏性于手機而言輕而易舉,于車聯網而言卻是相當困難的。大部分人每天全時離不開手機,在車上卻不過一兩個小時的時間,而目前的車聯網產品還不能夠安全地解決用戶最高頻焦慮。由于缺少高頻黏性,車聯網在流量變現上顯得先天不足,因而車聯網產品在投資圈是一個總講不出性感故事所以估值不高的特殊存在,這樣的環境下自然有礙行業的創新和發展。
安全解決焦慮,全時黏性帶來親密信任
需求側的數字化和用戶不斷高漲的實時掌控焦慮感,將是打造更安全的全時黏性車聯網體驗的勢能和動能。周平將這種勢能和動能比喻為雅魯藏布江的滔滔江水,這種能量一旦從手機更安全地轉到汽車,解決用戶普遍的彈簧式焦慮,將產生前所未有的超高黏性,徹底沖破“車聯網致命一問”的天花板。汽車+互聯網的“雙打”給用戶帶來真正的跨終端全時黏性,汽車品牌也可以因此和用戶建立起前所未有的親密信任。
汽車+互聯網“雙打”,推動車聯網發展
就在不久前,騰訊進行了微信車載版的公開演示。這意味著當前最高頻的手機社交工具在汽車端有了更安全的使用方式,讓中國車主的彈簧式高頻焦慮有了更安全的解決方式,或許也將藉由這樣的高頻契機,打通車聯網產品的用戶黏性,幫助用戶形成使用習慣。
用馬化騰的話說,市場競爭已經到了產業和互聯網“雙打”組合的時代。過去的車聯網產品都是車企和互聯網企業各自單打獨斗的產物,事實證明這條路單靠車企走不通,單靠互聯網企業也走不通,“雙打”模式更能從解決用戶高頻焦慮著手,帶來安全、可靠、車載場景專屬的車聯網服務,進一步解決用戶更高層次的需求,或將帶來新的商業模式。連接了車上、車下的服務,實現場景化的打通,才能讓汽車給用戶帶來全時、親密的黏性和信賴感。